[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88 ― 02
1、中国养老保险规范演进
养老保险作为国内社会保障体系中一个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历史演进中一直备受关注。1949年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一同纲领》指出,要在企业中“逐步推行劳动保险规范。”此后《宪法》也明确规定劳动者应享受社会保障权利。在宪法的规定和苏联模式的引导下,中国逐步打造起“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规范模式。总体而言,中国养老保险规范演进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1.传统单位制养老保险模式
1949―1956年,是职工养老保险的初创阶段。建国初期,政务院拟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新中国职工养老保险规范打造。该条例是基于国内当时所有制经济条件之下的总览规定,在社会保险方面囊括了职工生育、伤残、疾病、养老等多个方面。之后因为实行层面受阻,国务院又相继发布《国家机关员工退休处置暂行方法》《国家机关员工退职处置暂行方法》,正式规定了职工的退休待遇标准,加上后来的一系列补充条例,国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规范基本打造。这一时期,劳动保险的对象主如果城镇职工,是企业保险主导下的“国家+单位”的混合保险模式。
2.养老保险体制脱变期
1966―1976年期间,十年“文革”使中国新打造起来的劳动保险规范几近瘫痪,劳动等组织遭到紧急打击,使得社会保险事物无人看管。在这种背景下,1969年内务部被撤销,之后财政部又规定国企禁止提取劳动保障金,劳动保险彻底退化为企业保险。这一时期社会保障规范历程了一个大倒退,劳动保险演变为单一制的单位保险,基金也停止了积累。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也成为后来中国养老保险规范变革的导火索之一。
2.恢复、进步、变革期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逆转了文革的动乱局面,开始逐步恢复被破坏的社会保险方面业务。1978 年 6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方法》和《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方法》,之后又打造离休规范,逐步恢复了被文革破坏的养老保险规范。这一时期“单位保险”开始向“社会保险”转变,并在江苏、广东和东莞等地开始退休费社会统筹的试点。
伴随中国老龄化初现端倪,原有些现收现付制面临着财务危机。世界各国开始了现收现付制向积累制的改革,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规范,确定了统筹基金现收现付、个人账户基金完全积累的规范模式,开始打造起合适国内国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作为规范革新的统账结合模式逐步出目前大家视线中,历经十几年实践,统账结合模式的有效性得到大家认同,但其中暴露出的弊病也愈加让人质疑。
2、统账结合模式困境剖析
国内统账结合模式的出现随着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企改革稳步推行。1986年之前,国内主要实行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模式,国企承担大多数责任。1986年之后逐步打造起国家、企业、个人三方一同负担的养老保险规范,1993年明确提出“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定义,为之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1997 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打造统一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规范改革的公告》,对各种账户交费比率和管理方法作了明确规定。虽然国务院对个人账户的和统账结合的收入支出比率进行了健全和调整,但不能否认现在的“统账结合”模式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有陷入恶性循环的可能,其困境主要体目前以下几个方面:
1.隐性债务及转制本钱很难清偿
新规范经济学提出,每一项规范变迁都会随着买卖本钱的产生,国内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统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数额巨大的隐形债务,转制本钱成为改革面临的巨大难点。
改革之前,国内一直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支付模式,其核心是用当代员工的交费来支付当年养老金的支出,实质是一种“代际赡养”〔1〕。这种模式是依据短期收入支出平衡理论打造起来的,具备相当程度的规范稳定性。但,其淘汰缘由在于现收现付制只合适平稳的规范环境,在国内老龄化现象日趋紧急、经济社会变革突出的现代社会不再适用,因此,转制渐渐成为一种适当的趋势。
隐性债务正是在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制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原先的计划经济之下实行的是企业保障养老保险规范,国家为职员提供全方位的福利和保护手段。伴随改革的推进,养老保险的责任逐步形成国家、企业和个人一同分担的局面,然而,已退休的老人(即转制前退休并继续享受原退休待遇的职工)与中人(在转制前参加工作但仍在职的职工)都存在一部分进入新规范前并没缴纳养老保险费的阶段。这部分亟待支付的养老金没原先的积累基础,但企业和政府仍有支付的责任,于是就形成巨大的隐性债务。这部分隐性债务可视为新规范转变需支付的本钱,因为数额巨大,这笔转制本钱成为养老金规范改革中的巨大漏洞。
2.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紧急
空账的出现与上文提及的隐性债务密不可分。转制之后的养老保险规范推行的是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的支付模式,社会统筹账户负责支付当期退休职员的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则负责养老金的积累〔2〕。这种规范设计的初衷是为了将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相结合协调经济进步,但在实质的运行中却面临巨大困难。由于现有退休工人没养老金积累,伴随改革提升支付水平,社会统筹部分无力支付巨额的退休职员养老保证金,因此只能通过划拨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填补空缺,由此一来,个人账户就出现“空账”这一巨大难点。 统账结合模式推行以来,政府面临的财政重压日渐显现。虽然每年会视养老金给付状况给予肯定基金补偿,但这部分的补助却看上去杯水车薪。另外,空账的形成还与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存在非常大关联。国内现在实行的是混账管理模式,在统账结合规范之下,政府既是养老保险金的持有者,也是其管理者,因此一旦社会统筹账户出现空缺,理性的政府势必会调用个人账户部分补足空缺,这势必加重个人账户的贪污、挪用等现象〔3〕。到了现在,空账规模仍以每年 1000 亿元的速度在增加,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养老保险进步的瓶颈。
3、统账结合模式困境突破路径选择
国内虽然拟定了统账结合的养老金规范模式,但在实践和剖析中可以看出,这种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种种问题。本部分将依据海外经验,结合国内进步实质,提出突破统账结合模式困境的有效方法。
1.打造“名义账户制”
借鉴瑞典等国家的改革模式,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提出要打造“名义账户制”,即现收现付制与积累制、待遇确定型与交费确定型的一种混合模式〔4〕。这种模式对现在中国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和适用性。第一,名义账户有益于缓解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从本质上讲,名义账户为个人账户提供了一个模拟运行的模式,有益于引导养老金向半积累制甚至完全积累制转变。因为名义账户避开了转制本钱的问题,扫除去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的改革障碍,因此它是一个较为缓和的养老金规范改革渠道。第二,名义账户的基本特点与统账结合规范改革的出发点相一致。统账结合模式之下,社会统筹体现的是“社会互济”原则,个人账户则是“自我保障”原则,部分积累制恰好将社会责任与个人责任相结合,在公平和效率的对比之下,名义账户看上去更具备弹性和张力。
2.延长退休年龄,减少养老保险负担率
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国内养老保险自我负担率很难达到一个平衡状况,加上老龄化问题日趋紧急和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养老金支付愈加困难。借鉴欧美等国的进步模式,本文觉得,延迟退休年龄,减少养老保险负担率有益于统账结合模式更好进步。据统计,在OECD的代表性国家里,劳动者法定退休年龄基本都在60岁左右,其中美国和德国最高,为65岁。另外,除去意大利,各国的男女退休年龄基本一样。对于国内男女退休年龄相差5岁而言,适合地延迟工作年限是可行的。其次,鼓励老年人就业和再就业也是缓解养老保险负担的适合做法。在欧美一些老龄化比较紧急的国家,政府拟定了专门的老龄工人计划用以鼓励老年人再就业,还成立各种机构培训老年人工作技能,确保老龄工人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对于老龄化日趋紧急的中国来讲,法定退休年龄需要伴随经济进步和社会人口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延长退休年龄减轻了待际支付的重压,有益于优化养老保险规范结构。
3.加大“财政兜底”,缓解个人账户重压
统账结合模式的改革过程中,个人账户被挤占形成空账的现象紧急,使个人账户没办法达到预期的资金积累成效,这其中最主要是什么原因就是巨额的转制本钱。这部分本钱是政府对上一代职工的福利承诺,应该由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而非挪用个人账户资金。强调政府财政兜底,是为了不再用个人账户填补转制资金空缺。在中央财政补助的示范下,地方政府应积极寻求多元集资途径,加强养老保险投入力度,调整政府支出来填补“空账”缺口。一方面,政府兜底有益于优化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健全社会保险费征缴、职工负担多样化的集资机制,减轻政府财政重压;其次,依赖政府兜底弥补养老保险的缺口,有益于个人账户达成真的意义上的积累,使改革达到最佳化,也有益于提升政府公信度,缓解群众不满。